在当前,在微利或不盈利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运营本身就是尽最大的社会责任。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尤其在生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发展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的危与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这些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要矛盾,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完美结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奏响了民营经济新的进军曲,推动民营经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破除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不连续不稳定现象,建立政策引导的可预期性功效。作者: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吴跃农 进入专题: 民营经济 。《意见》注重扫清民营经济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破除制度优化瓶颈,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为民营经济跃马飞驰破冰除障。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依法严厉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勒索等行为。
《意见》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明确民间投资者可以投资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建设祖国、服务民生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这是对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原则的具体实践,直接回应了民营企业家的最关切问题。
破除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民营企业腐败治理机制。《意见》提出的8纲31条,条条都是各级政府和相关方面的应有作为,既必须雷厉风行立见成效,又要久久为功。《意见》释解民营企业家焦虑,回答关切,直击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和民营企业的痛点,指明方向、路径和举措,是攻坚克难的作战图。《意见》是各级政府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书。
结合《意见》,更广大的民企必将在制度建设和完善中获得强劲内生动力。这些举措必定会极大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境遇,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此外,完善欠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等工作进行系统性指导。《意见》围绕企业是创新主体有20多处表述,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等,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
破除选择性执法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平等保护司法公正机制。提出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意见》提出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厘清关系,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调整对科技和房地产行业的一些限制性政策,发挥平台企业在扩大就业和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
欣喜的是,民营企业在实践中创造了企业党建+现代企业制度+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企业运行管理,掌舵企业航向。可以说,《意见》是对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引导、鼓励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指导书,必须将步调统一到《意见》上来,将《意见》理解透彻、贯彻好,特别不能回避问题,要对症下药,对辖内营商环境还总是相对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一直不那么亮眼的地方,要省市、县区一起会诊,提出具体促进措施和工作办法,解决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薄弱问题。民营经济必定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先行军。要条分缕析对照《意见》,认真总结已有成功经验,找到尚存在的不足,列出问题清单,认真作出本地落实规划和工作安排,一项项抓,一件件做,制度化推进,那么,就一定能够很快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提高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大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工业绿色化发展机遇。
四是出口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韧性较强。一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网络运行效率高,延展性和集成创新能力较强,兼具快速大规模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能力,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抵御外生冲击和外部风险的韧性相对较强。
二是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
二是产业智能化发展机遇。三是新兴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领域产能快速扩张,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梯队。
同时,人口质量红利正加速释放,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明显提升,人力资本持续积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各个领域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电气机械、汽车、运输设备等行业实现高速增长。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同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数字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
二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优质劳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机遇。
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我国持续加强绿色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降碳减污增绿,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增强工业绿色转型动力。一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机遇。
三是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量与增量之间优化配置的空间较大。住宿餐饮等接触型消费快速修复,信息技术、租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高速增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运行在扩张区间。
深厚产业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出口领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领跑,对出口拉动明显。2023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在多个领域呈向好态势。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一方面,在消费领域,经济总量提升叠加消费率上升,带动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一是产业结构稳步升级。
外资领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通过持续增加对关键领域的优质资源投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国制造业正加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各类投资活动和资本要素积累创造了空间,有助于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促进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领域重要成果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数据支持和应用场景建设,为我国产业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